
木质藕粉盒

铁质藕粉盒
两件满绘图案的藕粉盒早已陈旧斑驳,但“晋祠北大寺永盛藕店”几个字仍依稀可见。这两件藕粉盒所处年代分别为清末民初和民国年间。根据考证,清朝晋祠稻作区,因有充足的水源和优良的地理环境,所产九孔莲藕久负盛名,由其加工的纯藕粉,营养价值相当高,被清政府定为御膳贡品。这两件藕粉盒刚刚由民间收藏家、晋祠村民职卫东从江西收购,穿越百年、跨越千里,得以“重归故土”,“诉说”晋源区晋祠稻作区鲜为人知的贡藕历史。5月17日,职卫东展示了这两件藕粉盒。
精致藕粉盒子
这两个盒子与纸巾盒大小相仿,上盖为抽拉式。一只为铁质,一只为木质。
历经岁月磨砺,木盒已看不清原本颜色,上盖被磨得圆滑,依稀可见一幅水鸟莲花图和“永盛藕店”字样。盒子外层粘贴有红纸包装。盒子前后两面用毛笔画着藕农采藕、运输、制粉、销售的场景,每幅图都用莲花、莲蓬和莲藕为花边装饰。盒上可见“晋祠北大寺永盛藕店”的招牌,以及一段说明——“本号精选自造白莲藕粉,发客不惜工本……如此粉者真伪难辨,赐顾者请君认明本号招牌,并内装门票为记,庶不致误”。
铁盒为白底彩色套印图样,白底已泛黄,但图样颜色鲜艳、线条流畅。正面是一派渔樵耕读的田园风景,远山近水,风景宜人。背面是名为“白头富贵”的牡丹花鸟图,双鸟和双蝶在花间翻飞,怡然自得,岁月静好。上盖依稀可见“晋祠镇德和茂记”招牌字样,以及穿着黄色旗袍、戴着珍珠项链的民国装扮女子图案。晋源区广为流传的“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佳话,说的是“晋祠四宝”,这幅图呈现出“藕瓜瓜”对“女娃娃”的美容养颜功效。
穿越百年光阴
这两只盒子是晋祠镇晋祠村的收藏爱好者职卫东刚刚从江西收回来的藏品。木盒年代略久,是清末民初的藕粉包装盒,铁盒为民国中期的产物。
作为土生土长的晋祠人,职卫东喜爱收集晋祠本地文玩。不久前,经圈内好友引荐,他在江西找到这两只藕粉盒。看到盒子那一瞬间,他非常激动。“这就是咱晋祠的老物件!”就这样,这两只藕粉盒才穿越百年、跨越千里回到故土。
“从中可见,清末民初,晋祠藕粉早已声名远播,甚至远销到江西。”职卫东介绍,这两只藕粉包装盒质量上乘,是作为高档礼品包装才被保留下来,也从侧面展现出当时晋祠藕粉的尊贵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据记载,清朝晋祠稻作区,因有充足的水源和优良的地理环境,所产九孔莲藕久负盛名。由此加工的纯藕粉,淀粉含量和营养价值相当高,被清政府定为御膳贡品。当时IG彩票 县有十七个村,定为进贡莲藕的产地。其中种植莲藕面积最大,进贡数量最多的有南城角、小站、南大寺、北大寺和长巷五村,五村每年“额交一万二千斤”,花塔等十二村“每亩地交十五斤”。
佐证贡藕历史
职卫东和收藏界人士还从各村搜集来多篇清代石碑碑文,共同佐证了这段贡藕历史。
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地方碑文记载,南城角等五村,“地临晋水,田多种藕,每岁纳藕于官,而官磨粉贡上”。道光二十年开始,“圣上惠民,IG彩票 县莲藕上贡,三年内裁减十分之三”。道光二十三年,恢复了原进贡数量。道光二十九年,IG彩票 县又发通告“因蒙此查,进送正贡之外,尚有余剩之粉,自应酌减”。这些碑文有的由当时的IG彩票 县发布,有的由当时的藕合会和藕行发布,足见当时晋祠贡藕已形成长期固定的渠道和流程。
晋源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晋源地区恢复种植大片莲藕,除了食用,每逢盛夏,花塔村稻田公园和北大寺的“大寺荷风”,都以“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美景吸引来八方游客。